投资专题

  • 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者杰西·利弗莫尔

     Livermore在15岁的时候开始股票交易,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者。他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四起四落,惊心动魄的战史,以及他表现出来的惊人意志力和智慧,至今仍令人们十分敬佩。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译本名为《至高无上:来自最伟大证券交易者的经验》),Livermore被列为5位最伟大证券交易者之一。

    Jesse Livermore的交易策略

    Livermore这位隐逸天才的那些富有革命性的交易策略,今天的人们仍然在使用。Livermore的交易策略是在自己多年的股票交易经历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些策略,总结概述如下:

    (1)赚大钱不是靠个股价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动,也就是说不靠解盘,而靠评估整个市场和市场趋势。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罕见,Livermore发现这是最难学习的一件事情。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确实了解这一点之后,他才能够赚大钱。

    (2)Livermore的交易系统的精华,是以研究大盘趋势为基础。一定要等到大盘上涨时,才开始买进,或者在大盘下跌时,才开始放空。Livermore说世界上最强、最真实的朋友,那就是大盘趋势。当市场犹疑不决或是上下振荡的时候,Livermore总是呆在场外。Livermore不遗余力地一再重复这些原则:一厢情愿的想法必须彻底消除;假如你不放过每一个交易日,天天投机,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仅有廖廖可数的几次机会,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这些时机,才可以允许自己下场开立头寸;在上述时机之外的空当里,你应该让市场逐步酝酿下一场大幅运动。

    (3)操作时一定要追随领头羊,其他股票何去何从用不着考虑。你关注的重点应该是那些领头行业和强势行业中的领头股票。领头羊股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破阻力区域、率先创造新的最高价格。要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记住,今天的领头羊也许不是两年之后的领头羊。正如妇女的衣服、帽子、人造珠宝的时尚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股票市场也不断抛弃过去的领头羊,新领头羊取代了旧领头羊的位置。以前牛市中的领头羊股票很难成为新的牛市中的领头羊股票,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经济和商业情况的变化将产生更大预期利润的新的交易机会。

    (4)坚决执行止损规则。Livermore把自己的首次损失控制在10%以内。Livermore说,确保投机事业持续下去的惟一抉择是,小心守护自己的资本帐户,决不允许亏损大到足以威胁未来操作的程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坚决执行向上的金字塔买入原则。请记住,股票永远不会太高,高到让你不能开始买进,也不会低到不能开始卖出。但是在第一笔交易后,除非第一笔出现利润,否则别做第二笔。Livermore说,如果你的头笔交易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就绝不要继续跟时,绝不要摊低亏损的头寸。一定要把这个想法深深地刻在你的脑子里。只有当股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才继续购买更多的股份。如果是向下放空,只有股价符合预计向下走时,才一路加码。Livermore喜欢做空那些价格创新低的股票。

    (6)避免购买那些低价的股票。大笔的利润是在大的价格起伏中获得的,它通常不会来自那些低价的股票。

    Richard Smitten根据Livermore的私人文件和对其家人的访谈,提供了他对Livermore交易方法的深刻看法。

    Richard Smitten总结了Livermore的交易秘诀。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应该永远学习3件事情:(1)市场时机,(2)资金管理,(3)情绪控制。Richard Smitten在他的著作中总结了Livermore的市场规则、时机规则、资金管理规则,且明确指出:投机者必须控制的最大问题就是他的情绪,情绪控制是市场中最重要的因素。

    Jesse Livermore关于人性的经典名言

    记住,驱动股市的不是理智、逻辑或纯经济因素,驱动股市的是从来不会改变的人的本性。它不会改变,因为它是我们的本性。

    在华尔街或在股票投机中,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是因为人的本性不会改变,正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情绪使人变得愚蠢。

  • 最伟大的家族投资家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

    戴维斯家族是美国少见具三代投资传承的家族之一。第一代的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在1940年代即是美国著名的投资人。第二代的斯尔必•戴维斯(Shelby Davis)、第三代的克里斯•戴维斯(Chris Davis))及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均是华尔街很著名的基金经理。

    第一代的戴维斯,在1947年,38岁时,辞掉纽约州财政部保险司的官职,拿着妻子的5万美元用于股票投资,到1994年去逝时,资产接近9亿美元。戴维斯第一代40年来的年投资回报率为23%。在40年的时间内,是唯一可与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媲美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前40年的复合回报率约为24%)。

    第二代的斯尔必•戴维斯,在1969年开始经营戴维斯纽约创投基金(Davis New York Venture Fund)的28年中,有22年维持击败市场的表现。对抗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可谓棘手这至,但他却毫发未伤。

    第三代的克里斯•戴维斯,在《赢家:华尔街顶级基金经理人》这本书中,作为杰出的大型基金经理有介绍。

    据John C. Bogle的《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中文版名为《长赢投资》)第8章介绍:自1970年至2005年的335只基金,只有3只在35年内持续实现超越市场大盘2个百分点以上的年收益率,其中一只是戴维斯基金。戴维斯基金,1969年由第二代的斯尔必•戴维斯开始操作。1991年,克里斯•戴维斯从父亲斯尔必•戴维斯的手中接过戴维斯基金的帅印。

    《戴维斯王朝(Davis Dynasty)》这本书描述了戴维斯祖孙三代的投资史。

    从1947年至2008年,戴维斯王朝61年非常成功的投资史,验证了戴维斯王朝屡试不爽的价值成长投资哲学。



  • 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菲利普•费舍

    费舍1928年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毕业,同年5月受聘于旧金山国安盎格国民银行,成为一名证券统计员(即是后来的证券分析师)。1931年3月1日,创立费舍投资管理咨询公司。1999年,91的他宣告退休,而在此之前他一直亲自管理公司的各项事务。

    费舍在他7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通过投资、长期持有高质量、良好管理的成长型企业,取得辉煌成绩。比如,他在1955年就已买入摩托罗拉的股票,直到2004年去世也未转卖。费舍被称为现代投资理论的开路先锋之一,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

    菲利普•费舍:股神巴菲特的老师

    巴菲特读了费舍1958年出版的《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这本书后,就开始寻找书的作者。巴菲特说:“当我和他见面的时候,我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思想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格雷厄姆很像,他表现得谦虚而大方,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巴菲特指出,格雷厄姆和费舍的投资方法不同,但是,这两种方法“在投资界并行”。

    巴菲特在50年的实际操作中,坚持了“买入持有”的长期投资策略,应该是来源于费舍的思想,因为格雷厄姆并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巴菲特在1969年说过:“我是15%的费舍和85%的格雷厄姆的结合。”格雷厄姆思想的精华是“完全边际”,费舍的思想的精华是选择数量不多的成长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

    菲利普•费舍的投资哲学

    费舍是一个成长型股票投资人,他的投资哲学是寻找能够成长、再成长的公司股票,而且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后,几乎不再卖出。

    数十年的长期统计规律表明,股价的长期升幅与公司业绩的升幅是基本接近的。因此,寻找成长型股票是长期获得稳定收益的必由之路。而且,长期的统计数据表明,真正杰出的公司,长期的股价涨幅是相当惊人的,长期抱牢真正杰出公司的股票,可以经历市场的波动起伏,而获得很好的收益,远比频繁买卖的策略要赚得多。

    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告诉我们投资成功的核心在于找到未来几年每股盈余将大幅增长的少数股票,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那些真正杰出的公司。

    费舍指出想找到真正杰出的股票,并不需要什么内幕消息,通过“闲聊”法就可以找到。费舍认为真正出色的公司,绝大多数的资讯都十分清楚,并不需要十分专业的投资经验。而很多投资者都偏好于打听公司的内幕消息,当然他们不知道70%以上的情报来源于公开信息这样的道理。

    《怎样选择成长股》提出了寻找优良普通股的15个要点,还在两章里分别阐述了投资人的“五不”原则(其实是“十不”原则)。

    费舍在50年前提出的这些选择成长股的准则,至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当然,不同投资者应用这些投资准则的时候,都会有偏离的时候,有时需要经历自己的重大教训(或赔钱或少赚很多钱),才会对这些准则有真正深刻的认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 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最伟大的家族投资家

    戴维斯家族是美国少见具三代投资传承的家族之一。第一代的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在1940年代即是美国著名的投资人。第二代的斯尔必·戴维斯(Shelby Davis)、第三代的克里斯·戴维斯(Chris Davis))及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均是华尔街很著名的基金经理。

    第一代的戴维斯,在1947年,38岁时,辞掉纽约州财政部保险司的官职,拿着妻子的5万美元用于股票投资,到1994年去逝时,资产接近9亿美元。戴维斯第一代40年来的年投资回报率为23%。在40年的时间内,是唯一可与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媲美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前40年的复合回报率约为24%)。

    第二代的斯尔必·戴维斯,在1969年开始经营戴维斯纽约创投基金(Davis New York Venture Fund)的28年中,有22年维持击败市场的表现。对抗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可谓棘手这至,但他却毫发未伤。

    第三代的克里斯·戴维斯,在《赢家:华尔街顶级基金经理人》这本书中,作为杰出的大型基金经理有介绍。

    据John C. Bogle的《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中文版名为《长赢投资》)第8章介绍:自1970年至2005年的335只基金,只有3只在35年内持续实现超越市场大盘2个百分点以上的年收益率,其中一只是戴维斯基金。戴维斯基金,1969年由第二代的斯尔必·戴维斯开始操作。1991年,克里斯·戴维斯从父亲斯尔必·戴维斯的手中接过戴维斯基金的帅印。

    《戴维斯王朝(Davis Dynasty)》这本书描述了戴维斯祖孙三代的投资史。

    从1947年至2008年,戴维斯王朝61年非常成功的投资史,验证了戴维斯王朝屡试不爽的价值成长投资哲学。

    ●戴维斯王朝的价值投资哲学

    第一代的戴维斯以保险股票为基本组合,顺带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股,把5万美元变成9亿元,40年的复合投资回报率为23%。巴菲特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基于保险公司的成功。第一代戴维斯的成功,也验证了保险股票是一个非常好的长期投资品种,这与林森池在《投资王道》中看好保险股的观点是一致的。有观点认为保险股票就是一种复利机器。

    第二代的斯尔必·戴维斯于1969年发起创立戴维斯纽约创投基金。斯尔必·戴维斯的选股方法兼有“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的特征。他在投资前,会首先寻找“主题”。20世纪70年代的主题就是泛滥的通货膨胀。斯尔必·戴维斯的风险基金选择了石油、天然气、铝及其他商品类公司。到了80年代,有迹象表明美联储已经成功地打击了通货膨胀。斯尔必·戴维斯发现了一个新的主题:物价回落、利率下降。因此他转而购买金融资产: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的股票,他将40%的基金投入金融股票,正好赶上了金融股大步前进的好时机。斯尔必·戴维斯这个跨越十年以上的大波段操作方法,与罗杰斯的商品牛市周期几乎完全吻合,很有意思。

    第三代的戴维斯包括安德鲁·戴维斯和克里斯·戴维斯两个人,都成为戴维斯不同类型投资基金的经理。(据《戴维斯王朝》说,第三代的克里斯·戴维斯加入了共产党,戴着列宁的胸章,宣扬卡尔·马克思,并且引用毛泽东主席而沃论.巴菲特的言语,称父亲是“资本主义的走狗”。)

    《戴维斯王朝》最后介绍了戴维斯式投资战略——历经祖孙三代的10项基本投资原则:(1)不要购买廉价股;(2)不要购买高价股,除非股价相对于其收益而言比较合理;(3)购买适度成长型公司价格适中的股票;(4)耐心等待直到股价回复合理;(5)顺流而动;(6)主题投资;(7)让绩优股一统天下;(8)信赖卓越管理;(9)忘记过去;(10)坚持到底,在致股东的信中,他们一再重申:我们在跑马拉松。


  • 菲利普·费舍-股神巴菲特的老师

    费舍1928年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毕业,同年5月受聘于旧金山国安盎格国民银行,成为一名证券统计员(即是后来的证券分析师)。1931年3月1日,创立费舍投资管理咨询公司。1999年,91的他宣告退休,而在此之前他一直亲自管理公司的各项事务。

    费舍在他7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通过投资、长期持有高质量、良好管理的成长型企业,取得辉煌成绩。比如,他在1955年就已买入摩托罗拉的股票,直到2004年去世也未转卖。费舍被称为现代投资理论的开路先锋之一,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

    ●菲利普·费舍:股神巴菲特的老师

    巴菲特读了费舍1958年出版的《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这本书后,就开始寻找书的作者。巴菲特说:“当我和他见面的时候,我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思想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格雷厄姆很像,他表现得谦虚而大方,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巴菲特指出,格雷厄姆和费舍的投资方法不同,但是,这两种方法“在投资界并行”。

    巴菲特在50年的实际操作中,坚持了“买入持有”的长期投资策略,应该是来源于费舍的思想,因为格雷厄姆并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巴菲特在1969年说过:“我是15%的费舍和85%的格雷厄姆的结合。” 格雷厄姆思想的精华是“完全边际”,费舍的思想的精华是选择数量不多的成长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

    ●菲利普·费舍的投资哲学

    费舍是一个成长型股票投资人,他的投资哲学是寻找能够成长、再成长的公司股票,而且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后,几乎不再卖出。

    数十年的长期统计规律表明,股价的长期升幅与公司业绩的升幅是基本接近的。因此,寻找成长型股票是长期获得稳定收益的必由之路。而且,长期的统计数据表明,真正杰出的公司,长期的股价涨幅是相当惊人的,长期抱牢真正杰出公司的股票,可以经历市场的波动起伏,而获得很好的收益,远比频繁买卖的策略要赚得多。

    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告诉我们投资成功的核心在于找到未来几年每股盈余将大幅增长的少数股票,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那些真正杰出的公司。

    费舍指出想找到真正杰出的股票,并不需要什么内幕消息,通过“闲聊”法就可以找到。费舍认为真正出色的公司,绝大多数的资讯都十分清楚,并不需要十分专业的投资经验。而很多投资者都偏好于打听公司的内幕消息,当然他们不知道70%以上的情报来源于公开信息这样的道理。




    《怎样选择成长股》提出了寻找优良普通股的15个要点,还在两章里分别阐述了投资人的“五不”原则(其实是“十不”原则)。


    费舍在50年前提出的这些选择成长股的准则,至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 三位长寿投资大师的投资传奇,领悟他们不可错过的投资哲学

    有这样三位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生涯几乎横贯了整个20世纪,其中两人还沐浴过21世纪的曙光。

    他们经历了1929年的大崩盘,又经历了1987年的大恐慌以及1997年的下跌;他们三人加在一起,在熊市和牛市中拥有股票的经验超过200年。

    这三位投资者分别是菲利普·凯睿、菲利普·费雪以及罗伊·纽伯格。

    到1997年的时候,凯睿100岁、费雪90岁、纽伯格94岁。那时,你可以在他们各自的办公室里找到他们,而他们桌子旁边的同事可能是他们的曾孙。

    这三位世纪老人各自都写过书,凯睿著有《智慧》;费雪著有《怎样选择成长股》和《股市投资致富之道》;纽伯格著有《忠告》。

    这四本书都成为投资界中的不朽之作,历久而弥新。他们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熊市,对熊市十分亲密,现在,让我们倾听他们在熊市中的真言。

    凯睿活到101岁,出生于推出道琼斯指数的同一年(1884年),一生经历了31次牛市、30次熊市、20次经济衰退以及大萧条时期。

    他191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加入了哈佛商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驾驶着英国战机穿梭在法国上空,他的才智、亲切的微笑以及长期投资业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凯睿来到纽约,加入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管理着一只共同基金,投资者为这只基金每股出价10美元,而作为公司内部的经济学家凯睿计算它最多值1美元。

    1929年大崩盘后,它每股最高不到1美元。伴随着市场的恐慌和崩溃,凯睿幸存了下来。他对1929年的经历记忆最为清晰。他认为,“1929年大崩盘与其说恐怖,不如说更加令人兴奋”。

    多数经济学家依然看多,坚信下跌只是短暂的,几乎没有人看到地平线上有任何阴云。可是到1932年,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失去了工作。在快要绝望的情况下,凯睿发起了他的共同基金——先锋基金。

    50年后,先锋基金使其持有者富有,每年的复合收益率高达13%。当他离开先锋基金后,又自己管理着2.25亿美元的私人投资组合。在凯睿的投资生涯中,尽管他在大幅下跌中“减持”了一些股票,但他几乎总是看多。

    1987年道指一天下跌了500点,那天,他正在意大利演讲,他说,“他们想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仍然不知道。”

    凯睿相信他不会比1997年道指在7000点时更悲观。“在我自己的投资组合里我没有为此做任何事,”他说,“如果股价下跌,投资组合也会下跌。我已经100岁了,随时都有可能失灵。如果我在熊市的底部失灵,将会节约很多遗产税。”

    对于凯睿先生的投资记录,伯克希尔韦公司受人尊敬的CEO沃伦巴菲特称赞他“创下了美国最好的长线投资纪录”。

    凯睿先生1927年率先倡导“价值投资”理念,第二年他就成立了全球第一只共同基金——先锋基金,在半个多世纪内,他所管理的这只基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凯睿先生主要投资那些利润持续增长、管理层乐于奉献的企业,他的这个投资方法仍被无数的专业投资人士所采用。

    凯睿总是让事情保持简单,他成立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他所取得的投资成就依然受到当今世界的羡慕。

    凯睿总结了投机的十二守则

    一、持有的证券不要少于十种,涵盖的行业至少为五种。

    二、至少每半年重新评估所持有的每一种证券。

    三、至少把一半以上的资金放在能产生固定收益的证券上。

    四、分析任何股票时,把股息收益率列为最不重要的考虑因素。

    五、迅速认赔,不要急于获利了结。

    六、某些证券的资料不容易获得或公布的时间不确定,这部分证券的投入资金绝不能超过25%。

    七、对于“内线消息”,要像逃避瘟疫一样避之唯恐不及。

    八、勤于寻找事实,绝不寻求建议。

    九、不必理会评估证券的呆板公式。

    十、当股价处在高位、利率攀升、景气繁荣时,至少应该把一半的资金放在短期债券上。

    十一、尽量不要借钱,除非是股价处在低位、利率下降或走低、景气衰退。

    十二、拨出适当比例的资金,购买前景良好公司的股票和长期认股权。

    他说:“第十条规则是承认股市波动的循环性质,也是长期投机两派思潮的妥协。有些人认为长期投机者应该根据股市的长波段交易,设法在空头市场接近底部时购买股票,然后在多头市场接近最高点时卖掉全部持股,并把得到的钱放在短期证券中,等待另一次空头市场的买点。

    另一派人认为,应该购买健全的普通股长期持有,只有在一只股票的前景变差后才卖掉,转买其他更有希望的股票。理想的计划似乎应该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折中点,虽然投机性投资人主要是想买到可能增值的股票,而不是对股市趋势本身有兴趣,但不能理所当然地忽视多头和空头市场的长期走势。

    多头市场经过相当程度的发展之后,一旦银根宽松的基础开始毁坏,投机者最好检视自己的持股,考虑处分其中大部分持股,这时绝对不可执着于证券当初的买进成本。”

    相比于凯睿,1907年生于三藩市的费雪,父母均是各自家中众多儿女中排行最小的,父亲是个医生。他与祖母特别亲近。小时候费雪就知道股票市场的存在以及股价变动带来的机会。

    这缘于费雪上小学时,有一天下课后去看望祖母,恰好一位伯父正与祖母谈论未来工商业的景气,以及股票可能受到的影响。

    费雪说:“一个全新的世界展开在我眼前。”两人虽然只讨论了10分钟,但是费雪却听得津津有味。不久,费雪就开始买卖股票。1920年代是美股狂热的年代,费雪亦赚到一点钱。然而他父亲对于其买卖股票的事情很不高兴,认为这只是赌博。

    一如他父亲所说,1929年,费雪被他所热衷的“赌博”困在谷底。这位后来被视为现代投资理论的开路先锋之一,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教父级的投资大师,华尔街极受尊重和推崇的投资专家之一的人,在那一年,曾提交一份《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的文章。

    这是他最令人赞叹的股市预测,可惜他看空做多。他说:“我免不了被股市的魅力所惑。于是我到处寻找一些还算便宜的股票,以及值得投资的对象,因为它们还没涨到位。”

    他投入几千美元到3只股票中。这3只股票均是低P/E股,一家是火车头公司,一家是广告看板公司,另一家是出租汽车公司。

    股市崩溃后,尽管费雪预测无线电股将暴跌,但是他持有的3只股票也好不了多少,到1932年,他的损失极为惨重。

    尽管这段经历让他相信在熊市中应该减轻仓位,但在这之后的60年中,他在所有的上涨和下跌中都保持满仓投资。他在90岁以后,依然是一个积极的管理者,有很多大客户。

    每年至少走访在其投资组合中的公司两次。他偏好于拥有6~9个公司,但是对于他拥有什么股票拒绝评论,因为他认为对于客户而言,无偿透露这些股票是不公平的。

    在1929年后费雪只有两次感觉到另一次大衰退即将到来。1987年,他在《福布斯》的专栏上发布了一次熊市警报。1997年,他说,我有一种感觉,今天我们正走的路就是1927~1929年之间的某个地方。

    “足够的人感到恐慌,因此我们还没有达到顶部,但是当我听到谈论关于现在是一个新时代,一个永久繁荣的高地,以及其他一些胡扯时,我感到不安。这和我在1929年大崩盘之后从另一个费雪那里听到的评论相同。”

    费雪的投资人十不原则

    一、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

    二、不要因为一只好股票未上市交易,就弃之不顾。

    三、不要因为你喜欢某公司年报的格调,就去买该公司的股票。

    四、不要因为一家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来的盈余成长已大致反映在价格上。

    五、不要锱铢计较。

    六、不要过度强调分散投资。

    七、不要担心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买进股票。

    八、不要忘了你的吉尔伯特和沙利文。

    九、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考虑价格,不要忘了时机因素。

    十、不要随群众起舞。

    费雪说,股票投资,有时难免有些地方需要靠运气,但长期而言,好运、倒霉会相抵,想要持续成功,必须靠技能和运用良好的原则。根据费雪的原则架构,相信未来属于那些能够自律且肯付出心血的人。

    1903年出生于美国的纽伯格也是在1929年离开巴黎来到华尔街的。他是唯一同时在华尔街经历了1929年大萧条和1987年股市崩溃的人。

    初到华尔街的时候,他开始了在经纪商和交易员中的生活。当年3月份,买了自己的第一只股票,但他也卖空股票。当时他卖空的是美国广播公司(RCA)的股票,这只股票在1股分为5股前价格达到了574美元,并且没有什么原因会导致它过分修正股价。

    纽伯格找老一点的投资者寻找其解释,没有得到有启发的答案,人们都这样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广播的时代”。纽伯格预感到一旦推波助澜者获取利润将发生崩盘,最终这只股票的价格达到2美元。

    与此同时,纽伯格在卖空时赚取了利润。5个月后,当道指恢复其跌幅一半时,金融家和政治领袖们宣布这是一种反常情况,预测繁荣马上就会来临。纽伯格后来回忆道:“他们都错了。”

    纽伯格在这次大崩盘和后续结果中盈亏平衡,来自空头头寸的盈利与他来自多头头寸的亏损相等。1939年纽伯格创立了自己的公司。1950年创建低佣金的“保护者基金”,为美国开放式基金之父。

    在“95%的时间”纽伯格是看多的,只有偶尔会做空。同样的手法也发生在以后的投资岁月里。“我在1972~1973年后期对冲了我的投资组合,”纽伯格回忆说,1987年,“我在一轮可笑的价格上涨之后,对投资组合进行了对冲。”

    1997年,在经历了一轮可笑的上涨之后,“我又一次进行了对冲。在目前这个时点,我卖空股指期货,卖空微软,卖空可口可乐——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

    纽伯格解释说,1996年可口可乐销售仅增长3%,“我想不通人们为什么愿意支付42倍市盈率的价格。”但是他又说,“到目前为止,我在这件事上还是个傻瓜,我应该意识到全世界都对可口可乐上瘾。”

    纽伯格投资十大原则

    一、了解自己

    投资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你最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专业投资,如果你知之甚少,或者根本没有对公司及细节进行分析,你最好还是离它远点。

    在你真正成为一名投资者之前,你也应该检查一下身体和精神是否合格。好的身体是你做出明智判断的基础,不要低估它。

    二、向成功的投资者学习

    即使是成功的投资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在本世纪末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我和他们中许多人交谈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相信,1996年在股票一涨再涨的情况下,他们还能把握市场的形势。

    三、“羊市”思维

    个人投资者对一只股票的影响,有时会让它上下浮动10个百分点,但那只是一瞬间,一般是一天,不会超过一个星期。这种市场即非牛市也非熊市。

    我称这样的市场为“羊市”。有时羊群会遭到杀戮,有时会被剪掉一身羊毛。有时可以幸运地逃脱,保住羊毛。“羊市”与时装业有些类似。时装大师设计新款时装,二流设计师仿制它,成千上万的人追赶它,所以裙子忽短忽长。

    四、坚持长线思维

    注重短线投资容易忽略长线投资的重要性。企业经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长线投资,当然同时会有短期效应,如果短期效果占主导作用,那将危害公司的发展和前景。

    获利应建立在长线投资、有效管理、抓住机遇的基础上。如果安排好这些,短线投资就不会占主要地位。

    五、及时进退

    时机可能不能决定所有事情,但时机可以决定许多事情。本来可能是一个好的长线投资,但是如果在错误的时间买入,情况会很糟。

    有的时候,如果你适时购入一只高投机股票,你同样可以赚钱。优秀的证券分析人可以不追随市场大流而做得很好,但如果顺潮流而动,操作起来就更简单些。

    把握有利时机一部分是靠直觉,一部分却正相反。时机的选定要靠自己的独立思维。在经济运行中,升势可能在跌势中产生,衰退会从高潮开始。

    在有的时期,普通股票是最好的投资,但是在另一时期,也许房地产业是最好的。任何事情都在变,人们也要学会变。我完全不信会存在一个永久不变的产业。

    六、认真分析公司状况

    必须认真研究公司的管理状况、领导层、公司业绩以及公司目标,尤其需要认真分析公司真实的资产状况,包括:设备价值及每股净资产。这个概念在世纪初曾被广泛重视,但这之后几乎被遗忘了。

    如果你能控制一家公司的整体市价,你就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七、不要陷入情网

    在这个充满冒险的世界里,因为存在着许多可能性,人们会痴迷于某种想法、某个人、某种理想。最后能使人痴迷的恐怕就算股票了。但它只是一张证明你对一家企业所有权的纸,它只是金钱的一种象征。

    八、投资多元化,但不做套头交易

    套头交易就是对一些股票做多头,对另一些股票做空头。专业人士在日常的市场利用套头交易回避风险,有时新入市做套头交易只是一场赌博。我不赞成这样做。但也没有法律禁止它。

    套头交易的确是现代股票的一项变革,一个世纪以前当你从纽约和伦敦市场购买同一种股票时,城市间的差价只是些微的。专家们从一个市场买进一只股票,又在另一个市场上卖掉它,虽然赚钱很少,但还是有盈利的。

    九、观察周围环境

    我所说的环境是指市场走向和整个世界的环境。你需要变通我给你的那些模式,以适应你所在的市场的运作。

    股票不分季节,按照日历投资是没有必要的。记住,对投资者来讲,任何时候都是冒险的。对享受人生和享受投资快乐的人来说,季节虽多变,但机会随时都有。

    十、不要墨守成规

    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有必要的。我的观点是,你应该主动根据经济、政治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至于技术上,有时我们可以控制,但有时却是在我们控制之外的。

    这位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上过商业学校的投资者最终成为合股基金的开路先锋,从业68年的美国职业投资家,被业内人士称为世纪长寿炒股赢家。他的成功不仅是拥有巨大的财富,还有长寿和美满的家庭。

     

  • 稻盛和夫一生的好运与财富,都藏在这12个字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打造了两大世界五百强企业能的稻盛和夫在其新作《思维方式》中,就培养创新思维这件事,提出了三个关键点,希望对每一个想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有所启发。

    1、完美主义

    疏忽了最后的 1% 的努力,可能会前功尽弃。为了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我从年轻时开始,就将“贯彻完美主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贯彻完美主义”这一条,既是我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我从事研究开发这一创造性工作所得出的经验。

    当挑战从来没有人涉足过的研发课题时,由于没有实验数据等可以参考的资料,所以必须从零开始,必须用自己的手去摸,用自己的脚去踩,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靠自己论证,由自己证实推进。就是说,必须把自己作为指南针,确定前进的方向。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品格、对自己的技术、对自己本身,必须抱有确信,必须确凿无疑。如果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可能完美,以半吊子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么,对于结果也不会有自信。这样的话,绝对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以陶瓷为例,比如说,有时候要混合好几种原料,只要放错了一种原料,或者搞错了分量,或者是混合方法不对,都无法做出自己理想中的陶瓷产品。

    实际上,在我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就曾有这样的情况:在实验室混合原料粉末的时候,需要使用玛瑙制成的研钵和研棒。“要合成这样的陶瓷材料”,于是将计算好分量的原料放进研钵进行混合。混合的时间越长,原料混合得就越均匀。但是,花多少时间才算混合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制造陶瓷材料,需要混合氧化镁、氧化钙等原料粉末。为了便于理解,大家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小麦粉。比如说,要将不同颜色的小麦粉进行混合。最初看上去是一块块不均匀的颜色,拼命搅拌混合后,颜色变得一致。

    如果是液体的话,这样就可以说是混合均匀了。但因为是固体,就不知道到底混合到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说是均匀。

    即使把颗粒磨细到直径千分之一毫米的大小,从微观角度来说,也不能说完全混合了。所以,如果想充分混合,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混合到什么程度才算混合好。

    不管是使用研钵混合,还是用“罐式球磨机”这种一边转动一边粉碎混合的机器来混合原料,都很难判断到哪个时间点才算完全混合好了。混合的步骤,就已经很困难了。但是,如果不将所有流程都完美实施,就无法做出理想的产品。要制造出完美的产品,究竟应该怎么做?”

    所以,我用研钵混合粉末时,经常会思考:“仅仅一个假设某个步骤由于稍有疏忽而失败,那么,到此为止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加工费、电费和一切其他投入都付诸东流。这不仅会给公司带来损失,还可能导致交货延迟,给客户带来麻烦。

    所以京瓷迄今为止都贯彻完美主义的方针。

    2、不懈挑战

    要想成就新事业就必须持有斗争心,无论如何要干到底为止 !只有不管遭遇什么困难都能顽强努力,坚决克服困难的人才能从事挑战性的事业。

    “挑战”这个词,听起来振奋人心,很有气概。但要成就新事业,就必须持有“无论如何都要干到底”的斗争心。如果不是这样,只是把“挑战”这个词挂在嘴边,光打雷不下雨,那就不过是空话而已。

    我认为,只有不管遭遇什么困难,都能顽强努力、坚决克服困难的人,才能从事挑战性的事业。

    当各种形式的困难和压力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往往会畏缩不前,或者改变当初的信念,妥协退让。而战胜这样的困难和压力的能量,来源于当事人持有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心。“绝对不能输,一定要成功。”必须燃起这种激烈的斗志。

    在京瓷内部我经常说:“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这句话来源于我年轻时的经验。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持续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迄今为止,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局,我都会想:“以前的方法或许不行,但一定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杀出一条血路。”进而拼命思考打开困局的方法。不管面对怎样严峻的、困难的状况,都要绞尽脑汁,思考一切条件,探索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

    3、全力以赴

    每一天的钻研创新,哪怕只是前进一小步,但日积月累就能跨出一大步,实现重大的革新。

    从企业还不到百人规模时开始,我就不断讲述:“京瓷要放眼全球,向着全世界的京瓷前进。”企业虽小,却放眼全球,这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因为自己设定了远大目标,就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全神贯注,成就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伟大事业。

    但实际上,我不是只瞄准了这个高目标,而是全力以赴、努力过好每一天。

    全力以赴过好今天这一天,就自然能看清明天。

    全力以赴过好明天,就能看清一周。

    全力以赴过好一周,就能看清一个月。

    全力以赴过好一个月,就能看清一年。

    全力以赴过好今年一年,就能看清明年。

    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每一个瞬间,活好当下这一刻。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就是这样想的。首先是拼命努力,不折不扣完成每一天的目标。

    制定了远大的目标,但如果自己的脚步过于缓慢,迟迟没有进展的话,大多数人都会放弃原先的目标。然而我只在意眼前的每一天。努力工作,一天很快就会过去。但是,每天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努力,曾经遥不可及的世界第一的目标也能够达成。

    “钻研创新”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其实就是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对工作加以改良改善而已。即便是同样的研究、同样的工作,今天用这个方法试试,明天思考效率更高的其他方法。

    我就是这样,时时用心,不断钻研。正是这种钻研创新,会带来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惊人进步。


  • 马化腾:人要清醒,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马化腾带领着腾讯一步步发展壮大。马化腾在一次分享中说,千亿级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人要清醒,别人不是打不赢你,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我们漠视用户体验的时候,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


    01创业之初


    应该说20岁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程序员,我不喜欢管人,不喜欢接受采访,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独自坐在电脑旁是我最舒服的时候。我周边的人,我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不认为我会办一个企业,管一个企业,因为怎么看我都不像这样的人。


    我唯一的资本是我写过几万行C语言的代码,也接过几个项目。我很想创造一个产品,然后有很多人用,但是原来的公司没有办法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似乎只有自己开公司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我才被迫选择开了一个公司。


    开始创业的伙伴几乎都是我的大学、中学同学,在创业的过程中,因为意见不统一,争吵难免,因此相互信任很重要。当时我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我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一个人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


    为了不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当然,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开始创业后,我发现和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之前我看到很多美国硅谷创业的书,讲创业都是非常励志和令人向往的。但实际上,我们初期经常在想的是下一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一年内的收入来自哪里。


    这个阶段,我们做了很多外包工作,帮别人开发软件,进而赚一点微薄的钱。我的名片写着工程师Title,不写老板,不然给合作方看见自己亲自干活,很难看。


    后来QQ诞生了,因为我之前是做通讯行业的,所以QQ也和通讯有关,起初的形象是一个网络寻呼机。那时候想要做到3万用户,于是去学校的BBS上一个个地拉用户,每天只能拉几十人。当时一想按照这个速度凑到3万人可能要2年后,到时候公司没准就死掉了,项目又砸在手上了。


    于是我自己又去网上推广,最后用户上来了,因为我们的软件写得好,不宕机;没人聊天我就去当陪聊,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


    这个过程中,IDG资本和盈科数码投资了我们,他们给了22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获得投资后,我们都很努力,因为不想让投资人亏钱。大家都知道风险投资肯定是有很多亏钱的项目,但出于很强的荣誉感,腾讯觉得投资方在别的项目上亏钱我管不着,但一定别亏在我们头上,不想给人当反面案例。


    后面就很顺利了,融资然后上市,但腾讯最初的市值并不高。后来我看到很多创业说:如果估值低,就干脆赌气不上了。我觉得这样很不理智,对于上市这件事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看一年半年。


    02腾讯的三大节点

    在腾讯的发展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一个是MSN,一个是360,一个是微信。


    第一大节点,我们是和MSN打,它曾是QQ最大的对手,但最终它死掉了。现在我们来分析原因:


    第一,它死掉不是我们打掉的,是没有赶上社交化,它是给Facebook打掉的;第二,MSN的中国本土化没做好,一改版中文字体就显示得乱七八糟,还经常发生盗号的情况,安全和本地运营都不过关。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这些本地创业者身家性命都在产品里,而国际化的公司并不是。

    第二大节点,是QQ和360打。自腾讯成立以来,我们从未遭到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机。这段时间,我和同事一起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劳累、委屈、无奈、深入骨髓的乏力感。


    当时有人认为腾讯公司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挑战。那段时间来,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公司内部发酵,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认定为敌人。但如果没有360的发难,腾讯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感悟。


    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公司要在很恶劣的环境中竞争出来,这需要有超人的意志,还要有非常多的智慧才行。


    经过这次事件,我发现,过去我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未来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着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未来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第三大节点,是我们自己的微信。世界是很残忍的,多大的巨头都会随时倒下,倒下后你还能摸到它的体温。甚至强大如Facebook,股票一度跌到700亿,是因为大家担心它向移动端转变有问题。

    做微信的时候我们也很紧张,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最后广州做E-mail出身的团队赢了,成都的团队很失望,他们就差一个月。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对手也在做类似的应用,而且他们赌我们不会这么快。在这段最危险的时间里,所有高管都在试用,有什么问题立刻在群里反馈,立刻去改。大家天天工作到凌晨3点、凌晨5点。微信出来了,腾讯获得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且是头等舱。


    03转型之路


    创业最开始那些年,我面对竞争,往往是简单地想,为什么要剥夺我给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机会?


    但后来,我转而反思开放性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真的是半条命,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另外半条命属于合作伙伴。


    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是做连接,QQ和微信是最重要的两个连接器,虽然定位不同,但承载的连接战略将一如既往。QQ风格活泼,个性化和娱乐功能丰富,目标受众是年轻用户,而微信主要面向白领用户。
         
    基于不同的定位,两者连接的商户、服务略有差异,但对腾讯而言,它们共同覆盖了不同年龄、地域和喜好的用户,并将他们与服务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

    在其他的业务上,我重新进行了梳理,改变以往全部亲力亲为的业务战略——搜索整合进搜狗,电商整合进京东,团购整合进大众点评,并布局投资了这三家公司。此外,大量做减法和加法,砍掉O2O等诸多小的业务,同时大量投资腾讯生态周边的合作伙伴。如此一来,战略定位更加准确,也更聚焦于我们最擅长的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


    现在只要非核心赛道业务,别人能做的,我们就尽量让别人做。因为一个企业再大还是缺乏创业者的,把业务留给将所有身家性命都押在里面的人这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让自己下面的部门跟他们死磕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内部也有员工会说:那不是剥夺我们创新的机会?我说没办法,要么你想清楚放弃,要么你出去做,要么采取竞争的方式。比如,游戏开发的工作室,利润的20%,算你的成本,招得人多,成本就大,要多少股票你自己挣,尽量营造市场竞争的氛围。


    在未来业务的拓展上,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的?


    第二,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

    第三,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


    04人才机制


    腾讯能走到今天,这应归功于集体的战略智慧、执行力以及自发的危机感。一个人无法预知和操控时代,要懂得分工协作,依靠集体智慧,设定各自的分工和管理权限,群策群力,果断执行。


    因为,一家公司的成功永远不只是钱或资源够不够的问题,关键的还是团队精神。尤其是将帅相当重要,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Be the Best。

    我们开拓新业务的领军人基本都用自己人。而一旦决定做了,大到框架怎么搭、小到具体如何实施都放手给选定的人。我们也曾从外面挖运营的人才来做,但忠诚度不高,最后全部走光了。而且任何一个新业务的开展,以为请个高人来就可以搞定,这不现实,你自己一定要有了解。


    对于自己人也要相当注重人才梯队的交接班,不仅是高层,中层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非常关注这一点,不会说一个人完全决定某个业务的生死。


    我们很多人做研发出身,业务和推广不在行,逼迫他提高也不现实。因此在内部挑选,很可能选出来的人在业界比较算不上最好的,所以要在团队上做些补偿,尤其是进入到需要强力市场推广的阶段。要让他去找很强的副手,内部找不到,就去外面挖。


    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硬性的「备份机制」。你一定要培养,否则我认为你有问题,忍你半年可以,但半年后你还这样,那我就帮你配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


    而对于找职业经理人,我们很重视人品,我们很坚持腾讯价值观的第一条——正直。不拉帮结派,不搞政治化,就是很坦诚,很简单,实事求是,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的话,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05

    危机感永远存在


    我觉得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互联网企业能在一秒内发生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可能我突然间接了一个电话,我们在线的设备发生重大事故毁掉了。


    这在传统行业是不可能的,毁掉它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在互联网企业里只需要一秒钟。包括你用户资料突然就流传到外界了,这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因此,千亿级(人民币)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甚至到了千亿,没落的概率可能还会更高,包袱越重没落越快。人要清醒,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真正的危机也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当我们漠视用户体验时,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只有当某一天腾讯丢掉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用户服务的文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回顾腾讯的创业之路,我觉得机遇很重要,至少占了五成。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做的东西也都是很简单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时代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这方面我自己觉得很幸运,但也意味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因为别人不是打不赢你。



  • 德国最负盛名的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德国最负盛名的投资大师,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有如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科斯托拉尼少年时即被父亲送到巴黎学习股票投资技巧,在股海纵横70余年,业绩骄人。通过各种金融投资所获得的财富使得他在35岁时就可以过上帝王般的退休生活。科斯托拉尼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股票见证人”和“本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

         科斯托拉尼是一位蜚声世界的大投机家。自从十几岁接触证券界后,他就和投机结下了不解之缘,80年岁月以投机者自居,并深以为傲。他一生共出版了13本国际畅销著作。《大投机家》是其最后一本著作,它凝聚着的是一生以投机为业者的忠告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投资哲学

      1、科斯托拉尼关于长期走势的观点

      科斯托拉尼认为股市长期将继续增长,因为经济将长期发展。

      科斯托拉尼有一个最著名的投资建议,就是要投资者到药店买安眠药吃,然后买下各种绩优股,睡上几年,再从睡梦中醒来,最后必将惊喜连连。

      科斯托拉尼是公认的大投机家,但这个建议也反应了他关于“投资”的观点。他认为基本面是左右股市长期表现的关键。因此长期持有基本面持续向好的绩优股是非常好的投资方法。

      2、科斯托拉尼关于中期走势的观点

      科斯托拉尼认为基本面是左右股市长期表现的关键,而股市中、短期的涨跌有90%是受心理因素影响。股市中期走势的基本公式:趋势=资金+心理。

      科斯托拉尼认为股市中期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组成部分:资金和心理。他的信条是:资金+心理作用=发展趋势。资金是指可以随时投入股市的流动资金。科斯托拉尼的结论:如果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愿意购买,也有购买能力,那么股市就全攀升。他们愿意购买是因为他们对金融的经济情况的评价是乐观的;他们能够购买,是因为他们包里或银行存折里有多余的资金。这就是股市行情上升的所有秘诀,即便此时的所有的基本事实以及有关经济形势的报道都认为股市会下跌的。

      3、科斯托拉尼关于大盘走势的观点
         科斯托拉尼特别看重大盘运行趋势。科斯托拉尼认为,如果大盘行情看涨,那么即使是最差的股民也能赚到一些钱;但如果行情下跌,甚至是最棒的人也不能获利。所以首先要考虑普遍行情,然后才是选择股票。只有那些投资股票至少20年以上的投资者才可以不考虑普遍的行情。

      科斯托拉尼认为不能根据图表行情进行交易,他认为,从长期来看图表分析只有一个规则:人们能赢,但肯定会输。

      不过,科斯托拉尼认为有两个图表规则是非常有趣的,即连升连降理论和WM规则。他认为连升连降理论和WM规则是投机商凭经验能看出的征兆中最有意义的。

     

  • 最伟大的投资家-杰拉尔德·勒伯

    拉尔德·勒伯于1899年出生于旧金山,1921年开始证券投资,他几乎终身都在E.F. Hutton工作,后来终于成为这家券商的副总裁。

    Loeb是一位安全度过1929年股灾的投资家,他发现1929年股市实际上在9月3日就达到了最高点,这比大崩盘开始几乎要早了整整2个月。

    1935年,Loeb出版的《投资生存战》(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是这样描述的:我预见到1929年股市见顶,并及时抛空了股票。我能回忆起来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所有的股票并不是同时达到最高价位。在那年,我不仅不断变换着手中交易的股票种类,而且股票的数量也在减少。当手中一只只的股票开始“表现”不佳时,我就转向其他表现尚佳的股票。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我完全退出了股市。


    ●股票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众心理

    Loeb在1935年就出版的《投资存亡战》里就已经明确指出:在日趋成型的股票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众心理。

    Loeb说:“形成证券市场形态的唯一的但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众心理。”心理状况驱使人们在某种条件下以40倍及以上PE购买一只股票,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又拒绝以10倍及以下PE购买同一只股票。有时,股票的价值持续几年被大众高估,人们一直给出一个比理论估价高出许多的价格。同样,理论上的价格低估往往也会持续多年。无论自己怎么想都不重要,因为市场将自己得出股票价值到底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的结论。


    ●Gerald M. Loeb的著作《投资存亡战》名列十大投资经典

    Gerald M. Loeb于1935年出版了著作《投资生存战》(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很快成为畅销书,初版就卖出了20余万册。该书与价值投资的经典书籍《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1934年初版,作者Benjamin Graham,David Dodd)几乎同时出版上架。《投资生存战》于1936年、1937年、1943年、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65年和1996年进行了重版。重版次数之多,相当罕见。


    著名投资大师威廉·欧奈尔(William J.O’Neil)在《股票作手回忆录》序言中说:数年前,我购买了一千多本股市和投资类的书,然而,根据我45年的从业经验,发现仅有10-12本书真正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而《股票作手回忆录》就是其中的一本。欧奈尔在他的著作《如何在卖空中获利》(How To Make Money Selling Stocks Short)的序言中推荐的书籍包括《投资存亡战》和《股票作手回忆录》。因此,我认为:《投资存亡战》应该名列欧奈尔认为的10-12本真正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投资书籍名单之中。


    ●Gerald M. Loeb的最经典名言


    在过去40年中,我在华尔街上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无知,而且自己也是那么的无知。

4   1 2 3 4